前幾天,我爸突然冒出一句『你的肥皂是不是沒有放硬化劑?』。

我楞了一下,才發現他想說的其實是問我有沒有添加硬脂酸。→可以讓皂更堅硬的非天然物質~

我回說,我的皂都是軟油居多。→這樣講誰懂啊?

所以我開始思考這句話的背後動機....

連續一星期的大雨直直落,空氣中濕度非常高,我的浴室有對外窗,也同時有2塊皂以上輪流在用,但這種情況下每塊皂皂體還是偏軟,更不用說我爸的浴室沒有對外窗,濕度更大,皂體更軟~

好天氣的日子裡,皂體絕大部分是OK,但一碰上這種天氣就讓人Orz。

一直以來,只要想到要跟人家解釋軟油、硬油等區別,就覺得頭大...因為應該沒人想聽原理@@"

剛從市售肥皂改用手工皂的人,首先不能適應的應該就是皂體硬度,因為大部分手工皂都是偏軟居多,再來就是起泡性問題,起泡這問題就比較好解決。

分隔線-復古風-彩色葉子  

軟油跟硬油最簡單的區分就是常溫下是固體或液體,不過雖然椰棕是液體,但他們是屬於硬油。

軟油:提供清爽/保溼等功能,成皂較軟,具有起泡力,如一般的液態油品。

硬油:提供滋潤的功效,也提供皂體硬度,起泡力不高,如棕櫚油、脂類、動物油、白油等。

硬油之椰子油:起泡力的主力大將,不過含有對皮膚刺激的正辛酸跟正葵酸,若添加比例太高洗完會乾澀,敏感肌膚要小心使用。

分隔線-復古風-彩色葉子  

我每次的思考皂方時,就是在硬油跟軟油中居間搭配,看正辛酸、正葵酸、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、棕櫚酸、棕櫚烯酸、硬脂酸、油酸、亞油酸、亞麻油酸等在配方中的比例數據,然後來決定這塊皂的成品。

不可否認的,我喜歡大量軟油帶來的保溼舒適洗感,但配方中只要軟油比例一高,就很容易使皂偏軟。

此時需用硬油來補不足之處,但椰子油太多會破壞軟油帶來的保濕度,若用對皮膚很好的脂類來補足,又怕加太多會過於滋潤且降低皂的起泡力;用白油的確是個好辦法,價格便宜又實惠,不過製皂會使用天然植物油,就是期待植物油的天然療效,但白油是人工氫化油,雖然不是吃下肚,想想還是算了;若改以棕櫚油 (含很多油酸及棕櫚酸) 來補足,這個油據前田京子的說法「棕櫚酸對皮脂腺的活動沒什麼幫助,因此建議多調配對皮膚有益的其它種類的油」。

很難抉擇,對不對?

因為貪心的想把對皮膚好的油一網打盡,所以皂都偏軟,但是偏軟的皂大家的接受度又不高,若加了對肌膚好的脂類,如乳油木果脂或可可脂等脂類,這些脂類本身沒有起泡力,而肥皂的起泡力不好,別人也是會嫌棄的~(嘆)

很多下水後一陣子依舊硬邦邦的市售手工皂,基於成本考量,應該是加了很多的棕櫚油/白油,如果不在乎護膚效果,那倒是無所謂,反正製皂者與使用者也可以皆大歡喜收場~ (若果我花大錢買到的是這些油成份高的皂,我可能會很嘔...,但硬皂比較受歡迎倒是真的~)

我已經盡量在兼顧硬度跟洗感的容許範圍內,用各種方式法讓皂變硬了...

「皂洗得怎樣?」我問。

「好洗」→通常會2個字就帶過,沒有詳細的洗感描述。
「不過洗到最後會軟爛」→這才是他們的重點~ 因為市售肥皂都很硬啊...

原來大家對皂硬度的要求比皂洗感更在意...(哭)

但我相信總是有少數識貨的人,會了解手工皂最主要的就是重視洗感洗感洗感,特別是肌膚有問題的人,體會會更深~

所以椰棕等硬油比例加起來不超過30%的喇皂人,我發自內心的佩服你....願意使用如此軟皂的勇氣~ (至少比我的皂軟 XD)

P.S. 前田京子書中有段話是這樣講的~
「在使用中的肥皂表面會出現透明的黏膩物,這就是保溼成份,這種物質對皮膚非常有益,但這種肥皂成份以外的保溼成份,也是使肥皂溶化變形的原因。甘油有吸收空氣中水分的性質,因此在濕氣大的季節,在浴室中特別容易溶化,此時可以先將水分瀝乾再使用。」

軟皂也有軟皂的優點,請不要忽略它~面無表情熊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iaob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